3D列印可降低成本、縮短時程

根據市調機構Wohler統計,3D印表機每年近三十%成長,前年達二十五億美元。MakerBot短短四年就賣出一萬多台,還供不應求。「世界從個人電腦的時代,走向個人工廠的時代,」《連線》雜誌前總編輯、《長尾理論》作者安德森說。
  3D列印,一舉降低製造成本,縮短開發時程。以前,製造創業,需要準備資金開模,有最低生產件數的限制,以量制價。但3D列印讓小企業有訂單再生產,不必背庫存、也沒有廢料。唯一的庫存,就是存在電腦裡的3D設計圖。更重要的是,大量客製化,將進入市場主流。
()微型工廠誕生
不僅大企業擁抱3D列印,美國政府也大力扶植,冀望3D列印醞釀中小企業創業潮,帶來就業機會。
被衝擊的第一線,是台灣年產值五百億台幣、有「工業之母」美譽的金屬模具產業。
「以前是一塊金屬,削、削、削,減法製造。現在是印、印、印,加法製造。五年內任何超商都會看到3D列印,」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預言。八到十年後,3D列印就會成為製造業主流,台灣若沒有及早研發投入,開發自己的3D列印機器設備,未來仍會被歐、美、日掐緊脖子,落入低毛利的險境。
工研院南分院積極研發3D列印,目前已成功為十多歲、關節退化的黃金獵犬植入3D列印的髖關節。
「台灣要如何利用3D列印促成醫材、汽車、模具產業的高值化,是未來製造業最重要的課題,」中經院經濟展望中心主任劉孟俊分析。
黃謙智手中錫製的書架骨架,那一道完美的弧度,或許說明了,新一輪的工業革命,台灣正迎頭趕上。

()21世紀是速度的世紀
我稱這第三次工業革命為「桌上製造」、「個人製造」。這有三步發展:第一步,從勞力到自動化。第二步,大量外包,追逐便宜勞力。第三步,外包逆轉,回到高度自動化的製造大國。
我們無法再忍受過長的供應鏈了!因為,21世紀是速度的世紀。
第一輪的全球化,由「金錢」驅動,追逐便宜的勞力成本,從「勞資套利」(labor arbitrage)獲利。第二輪的全球化,由「時間」驅動,當你腦筋計算著「時間經濟」而非「成本經濟」時,你就會用一雙全新的眼看全球佈局。九千英哩外的供應鏈夠便宜,但不夠快。
第三次工業革命,就是把網路革命落實到製造上:從下而上,充滿創業精神,低進入門檻。製造地點愈來愈不重要,哪裡都能製造。

21世紀早期,「3D列印」和「增量製造」在涵義上有所發展,代指所有增量製造技術。儘管這與早期所指代的意義有所區別,但仍反映出3D工作流程在自動化控制下將材料層疊堆積的共同特點。其他術語通常被視為增量製造的同義詞上義詞,例如「桌面製造技術」、「快速製造技術」(是「快速成型技術」的發展),和「即時製造技術」(模仿了二維按需印刷技術))。在20102020年這10年,發動機托架和大號螺母等金屬部件在分批生產上會有所增加(在加工前或取代加工程式),不再從屬於棒料或金屬板加工。
()神奇3D列印筆 憑空寫出實體創作與物件
發明3D列印筆,使用者可以用筆內融化的塑膠「墨水」,在空氣中隨意的畫出實體的創作物件或圖畫。
3D列印筆可以在任何地方、不需要在平面介面上書寫和列印,它的原理是將筆內的塑膠材料加熱至攝氏150°C,軟化成可任意塑型的膠狀「墨水」,再輕按開關鍵,塑膠液體便會從筆尖流出且在遇到空氣時固化,這樣就可以「寫出」任何圖形或物件了。
這種列印塑膠材料是取自植物的細絲原料,也可以使用質地較堅硬的塑膠材料。若使用細絲原料列印時,寫出的物件需要時間凝固,因此筆的移動速度不能太快,作品需要多一些時間來成形。
筆管狀的塑膠填充料長約10公分,可以連續作畫10分鐘,用完填充式的塑膠材料後,就必須再補充這種3D列印筆的書寫材料了。
  3D列印筆是藉由一般的USB插座來供應電力,可以很方便的和一般平板電腦連接使用。這枝3D列印筆的應用範圍很廣,從書寫到創作衣服上的圖案裝飾,端看使用者如何把無限寬廣的創意發揮到極致了!如圖下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   [3D列印筆]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